破产新势力僵而不死是个大问题

发布时间:178 阅读次数:178

  2025年下半年,破产新势力集体吹响重启号角。7月,威马率先宣布恢复部分车型产能,极越也同步释放产能重启信号;进入8月,哪吒更进一步,公开启动重整投资人招募,试图通过引入新资金破解破产困局。三家企业密集动作,勾勒出破产新势力“求存”的迫切姿态。但重启之路刚起步便麻烦不断。极越产能重启消息传出不足一月,“运营中断、核心资产恶化、售后停摆”的传闻便在市场蔓延,即便企业紧急辟谣,仍难扭转外界对其运营稳定性的质疑,“极越汽车未履行46万案款成老赖”的新闻更是令人瞠目;哪吒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在重整关键期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,虽后续紧急移除记录,却暴露了企业背后复杂的债务问题,让投资人信心受挫。

  从威马恢复产能后的市场反应平平,到极越、哪吒深陷负面争议,破产新势力的重启之路布满荆棘。这些企业一边急切释放“复活”信号,一边又被债务、信誉、运营等问题缠身,既未拿出足以说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,也未能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。如此矛盾的现状,不禁让人追问:这场集体重启,究竟是绝境中的“新生曙光”,还是濒临落幕前的“回光返照”?

  “我们已经恢复部分车型的生产,将逐步解决用户售后问题。”7月,威马汽车的一则声明,拉开了破产新势力集体重启的帷幕。背后推动这一动作的,是资本、政策、市场等多方复杂力量的交织。

  从资本层面看,对困境资产的抄底心理和产业转型需求,促使资本向这些企业汇聚。宝能系对威马的介入便是典型。深圳翔飞汽车销售公司作为威马新投资人,与宝能系关联紧密。宝能自身虽深陷巨额债务危机,却仍试图借威马重整盘活资产,其看中的或许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估值潜力,想借威马向金融市场讲述“重生故事”,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收益。高合汽车被黎巴嫩背景的EV Electra Ltd.盯上,虽10亿美元投资暂未到账,但关注本身就显示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。这些资本希望通过对破产新势力的投资,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,分享未来产业发展红利。

  政策的扶持也为这些企业复活提供了重要支撑。政策端出于保就业、稳产业链的考量,积极推动企业复产。以威马为例,温州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,考虑提供复工复产补贴、产线技术改造支持、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补贴,并优先将其纳入本地公共采购范围。政府希望借助这些企业的复活,维持当地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,创造就业岗位,带动经济发展。此外,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迭代迅速,如固态电池、兆瓦级快充等技术催生细分市场机遇,政策也鼓励企业在这些新领域探索,为复活企业开辟新赛道提供可能。

  市场层面同样存在促使这些企业复活的因素。尽管头部车企如比亚迪、特斯拉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壁垒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,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仍为部分企业留下了生存空间。威马计划复产成熟车型EX5/E5,利用存量供应链快速回血,正是瞄准了中低端市场部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。哪吒汽车在桐乡工厂复工,向车主提供免费保养等服务,试图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,也是在挖掘市场中对其品牌仍有期待的潜在客户群体。

 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,资本的逐利性、政策扶持的有限性以及市场竞争的残酷性,让极越、威马、哪吒等企业的复活之路充满坎坷。资本虽有入局意愿,但未必能持续为企业输血;政策扶持多为短期,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造血问题;而市场上消费者对这些破产后复活品牌的信任重建困难,这场造车新势力的复活潮,最终能否成功,还需在资本、政策、市场的持续博弈中接受考验。

  分析各破产新势力的复活路径,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认为,其呈现“差异化适配”特征,威马、极越、哪吒依据自身资源与困境选择不同方向,却共同面临“局部破冰、整体艰难”的局面,且均需资本注入打破僵局,目前复活进程仍处“试错期”。

  威马与极越选择“产能先行”路径,核心是依托存量生产资源快速回血。威马在温州拥有成熟生产基地,2025年7月宣布恢复EX5、E5车型产能,试图借助现有产线、供应链体系降低重启成本。这两款车型曾有稳定市场基础,重启后可通过快速交付缓解现金流压力。极越则背靠百度Apollo智能驾驶技术积淀,重启时优先恢复智能座舱相关产线,希望以“智能标签”差异化竞争,吸引对科技配置敏感的消费者。

  但“产能先行”更像“阶段性姿态”。威马复产车型缺乏技术升级,难敌头部品牌新品;极越虽有智能技术加持,却因“运营中断、售后停摆”传闻冲击品牌信任,复产车型订单量未达预期。且二者均未明确新资本入场消息,仅靠现有资源支撑产能,后续能否持续生产存疑,“产能先行”暂未转化为实质复活动力。

  哪吒与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走“司法重整”路径,聚焦通过法律程序化解债务、引入新资本。2025年8月,哪吒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,明确提出“以资本注入推动技术研发与渠道重建”,区别于威马、极越的“短期复产”,更注重长期系统性修复。司法重整可帮助哪吒剥离部分不良债务,减轻历史包袱,同时通过公开招募吸引具备产业资源的投资方。目前已有地方国资背景企业表达意向,或为其提供资金与本地市场支持。

  不过,该路径也伴随风险:哪吒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,虽紧急移除,仍暴露债务结构复杂问题,可能影响投资人信心;且重整程序耗时较长,需平衡债权人、投资方、企业三方利益,短期内难见实效。不过,相较于威马、极越的“被动复产”,哪吒的“司法重整”是更主动的破局尝试,若能成功引入资本,有望实现从“债务化解”到“产能与技术双升级”的跨越。

  从整体进程看,3种路径无绝对优劣,却都受制于“资本关键节点”。哪吒因司法重整有明确资本引入动作,成为唯一“局部破冰”案例;而威马、极越的产能重启缺乏资本支撑,恐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。复活路径能否走通,最终取决于资本能否及时入场,以及能否转化为市场认可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破产新势力寻求复活,本质是用自身筹码交换资本输血与产能重启机会,张瑞锋认为,这些筹码需从“硬资产”与“软残值”两方面辩证看待。资质作为“硬通货”是其核心底气,技术作为“软残值”却成“双刃剑”,最终筹码是否“够分量”,取决于资本的核心诉求与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程度。

  资质是破产新势力最硬的“硬通货”,也是资本愿意入局的重要前提。在新能源汽车行业,生产资质、新能源汽车牌照等稀缺资源,是企业重启产能的“入场券”。威马早在2018年就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“双资质”,其温州工厂还具备年产10万辆的产能基础,这些资质意味着新资本无须耗时申请审批,可直接利用现有资质快速复产,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;哪吒关联的合众新能源同样持有完整生产资质,且在桐乡、宜春等地布局生产基地,地方政府为保产业链完整,还愿为其提供政策背书,进一步提升资质的“硬价值”。对资本而言,尤其是急于切入新能源赛道的跨界资本,这些现成资质能规避政策壁垒,缩短投产周期,成为吸引资本的关键砝码,也是破产新势力谈判时最有底气的筹码。

  技术则是“软残值”,呈现“双刃剑”特征。部分破产新势力曾积累一定技术储备,如极越背靠百度Apollo,在智能驾驶算法、智能座舱交互上有技术沉淀;高合在车门结构设计、豪华智能配置上有差异化技术。这些技术若能与资本需求匹配,可成为复活加分项。但技术也可能成为“负担”:一方面,新能源技术迭代极快,破产期间企业技术更新停滞,需资本额外投入升级,反而增加资本成本;另一方面,部分技术存在专利纠纷或依赖外部合作,如极越的核心智能技术需百度授权,资本若无法获得稳定技术授权,前期投入可能打水漂。技术“残值”的高低,完全取决于其是否适配当前市场需求与资本技术布局,并非所有技术都能转化为有效筹码。

  而筹码最终“够不够”,核心看资本诉求与企业历史问题的匹配度。若资本目标是快速利用资质复产、抢占中低端市场,威马的成熟产能与资质就极具吸引力,其技术短板可通过简化配置弥补;若资本聚焦长期技术研发,极越的智能技术储备可能成为优先选项,但需资本容忍技术升级成本。

  反之,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未解决,再优质的筹码也会贬值,只有当企业能通过司法重整剥离不良债务、厘清股权关系,筹码才能真正发挥价值,推动复活落地。

  破产新势力虽有复活筹码,但更多的是挡在前路上的重重障碍,比如信任危机、技术断代、红海厮杀“三座大山”。唯有针对性施策,以实际行动重建信任,靠内外部协同填补技术缺口,借细分赛道规避正面竞争,才能为复活争取生机,否则就会陷入“重启即停滞”的循环。

  面对信任危机,张瑞锋认为,“实际行动”是比“口头承诺”更有效的破局钥匙,核心是优先稳定车主、供应商、经销商等核心利益相关方。对车主而言,售后保障是重建信任的基础,比如用看得见的权益打消车主“售后无门”的顾虑。对供应商与经销商,及时兑现部分欠款、明确合作分成新方案是关键。这些实际举措,能逐步修复利益相关方对品牌的信心,为复活筑牢“信任地基”,远胜于反复强调“未来规划”的口头承诺。

  技术断代的破解,需走“内部技术复用+外部能力补充”的组合路线,平衡成本与技术竞争力。内部复用成熟技术可快速降低重启门槛,比如,威马复产EX5、E5车型时,优先沿用此前验证成熟的三电系统,仅对车机系统进行小幅升级,避免了全新技术研发的高成本;哪吒在重整期间,梳理出已申请的200余项专利,将其中的电池热管理技术、轻量化车身设计等成熟成果,直接应用于计划重启的新车型,缩短研发周期。但这些完全不够,同时还需要外部补充。外部补充可弥补技术短板,比如极越背靠百度Apollo,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,引入百度最新的L2+级辅助驾驶算法,快速补齐智能技术断代的差距;部分企业还与第三方技术公司合作,采购现成的车联网系统、快充模块等,用“拿来主义”快速提升产品技术水平。这种“内外结合”的模式,既能控制成本,又能避免因技术落后被市场直接淘汰。

  在红海厮杀中,避开“正面卷”、切入“细分蓝海”是破产新势力的生存关键,核心是聚焦特定场景开发产品或输出技术。比如开发特定用途车型可精准捕捉小众需求:针对城市短途物流需求,推出“物流用纯电MPV”,优化车厢装载空间与续驶能力,满足快递、生鲜配送等场景的高频使用需求;面向三四线城市家庭短途代步场景,打造“短途代步纯电微型SUV”,主打低价、小巧、高性价比,避开与头部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直接竞争。

  总而言之,破产新势力应对三大挑战,需摒弃“贪大求全”的思维,唯有“差异化生存”策略,才能在头部品牌占据主导的市场中,找到专属生存空间,为复活争取更多时间与资源。

  理论上讲,如果搬掉挡在复活路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破产新势力并非没有重新进入市场厮杀的机会,但现实却比理论残酷得多,真正的市场竞争中,头部企业频频刷新纪录的背后,仍有一大片企业还在苦苦挣扎,何况已经被市场验证并无生存能力的破产新势力呢?虽然乐观者积极出主意:复活应以“债务重整+轻资产+细分聚焦”为核心,绑定“战略资源型资本”,聚焦细分赛道,打造“小而美”的产品矩阵。但更多的悲观者却认为这是一场无效挣扎,何况那“三座大山”理论上可搬,现实中却搬不动。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王禁认为,破产新势力试图重启,恰似婚姻走向破裂后再谈破镜重圆,概率渺茫,核心症结在于“信誉破产”引发的连锁反应,叠加行业困境与自身短板,使其复活之路布满荆棘。

  信誉的崩塌从根源上瓦解了企业生存的基础。对消费者而言,品牌此前的破产经历已让信任荡然无存,即便宣称重启,消费者也会对新车质量、售后保障存疑,不愿为“问题品牌”的新产品埋单;对员工来说,破产往往伴随着欠薪、裁员的阴影,即便企业重启招聘,多数人也会顾虑“再次陷入欠薪困境”,不愿投身其中,导致人才招聘难上加难;对供应商而言,信任缺失直接推高企业运营成本,过去的合作可能伴随欠款纠纷,如今重启后供应商必然要求“钱货两清”,拒绝提供账期,这对本就资金紧张的破产企业而言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企业大多已资不抵债,重启所需的资金缺口巨大,在信誉扫地的情况下,融资难度更是呈几何级上升。

  再看资本入局的真实动机,与其说是助力复活,不如说是各怀心思的投机。中东资本对高合的所谓“布局”,看似瞄准中东市场,实则更像高合借海外概念忽悠投资;宝能关联公司介入威马,核心目的或许是消化自身闲置土地资源,顺带向地方政府争取政策红利,可宝能自身早已深陷债务危机,连“自保”都成问题,根本无力为威马提供持续支持;69家投资人押注哪吒,看重的也并非哪吒的品牌价值或产品潜力,而是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背后的“牌照溢价”,一旦资质变现的机会消失,这些资本随时可能抽身离场。所谓的“资本输血”,本质上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短期博弈,而非真心实意的长期扶持。

  从企业自身实力来看,破产新势力在核心技术上毫无壁垒可言。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电动化与智能化两大领域,可这些陷入危机的企业,三电系统、智能驾驶技术基本依赖外部供应商,自身缺乏自主研发能力。更致命的是,停产期间研发全面停滞,原本就薄弱的技术适配能力不断退化,所谓的“技术筹码”早已寥寥无几。

  回顾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,过去涌现的300家新势力,如今存活者仅剩5家,残酷的淘汰率早已说明行业的生存法则。破产新势力若仍抱有复活幻想,实则是逃避现实,若真有接盘价值,也不会走到破产重整的地步,更不会陷入久拖不决的困境。与其在重启的泥潭中挣扎,不如早日认清现实,放弃幻想,彻底退出市场,这或许才是对行业、对自身的理性选择。

 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  小区业主还原于朦胧坠楼细节:坠楼房间纱窗损坏;@江宁婆婆 谈于朦胧去世排除刑事案件

  罗永浩悬赏10万征集西贝预制菜线索!贾国龙称将起诉罗,晒出其账单:5人点15份菜,只有两份没吃完

  35场9球15助攻!德转官方:18岁巴萨边锋亚马尔获评上赛季西甲MVP

  即刻启程,探秘野生王国与脑机时代! 2025百校科普嘉年华正式启动,速戳报名